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
服务保障“四区一高地”建设|万山检察:司法救助融合履职新模式,更好拨亮为民灯火
时间:2023-05-08  作者:舒芳  新闻来源:  【字号: | |

司法救助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采取的辅助性救济措施。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万山区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司法的办案理念,积极探索司法救助融合履职新格局,持续拨亮为民灯火。2020年以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33件,发放司法救助金37.6万元。

一、打破业务壁垒,融合履职全流程。刑事和民事案件是司法救助线索主要来源。万山区院注重强化内部部门间联动,制定了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移送工作规则及工作流程,各业务部门融合办案,建立线索移送共享机制,使司法救助案件受理、办理环节无缝对接,快速运转。2022年,龙某某因遭受家庭暴力离婚纠纷向万山区院民事检察部门寻求帮助,申请支持起诉,办案检察官发现当事人生活困难,遂将案件线索进行移交至控申部门。控申部门经多次实地走访调查,确认申请人龙某某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考虑到被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主动指导协助其准备相关申请材料,并在邀请人民监督员的见证和监督下,将司法救助金发放在龙某某手中。

二、强化长期关怀,融合履职全过程。万山区院积极探索建立司法救助回访制度,坚持定期回访,动态跟踪,重点关注受助人生活状态、心理健康、家庭情况等问题。在办理了一起遭受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侵害妇女案件中,万山区院对被害人及4个未成年子女第一时间开通“绿色救助通道”,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3万元。同时,结合被害人家庭的实际困难,联合妇联、民政等各方力量,对被害人及子女开展心理疏导,解决被害人就业难题,重拾生活信心。在办理区妇联移送杨某某申请国家司法救助案中,经与区妇联走访了解到,杨某某父亲患病去世,杨某某随奶奶及患多重疾病的爷爷共同生活。万山区院随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并指派干警担任杨某某的“爱心妈妈”,一对一对其进行关爱帮扶,不定期走访慰问,在生活、学习、健康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注重部门联动,融合履职全方位。万山区院探索构建检察机关与妇联、残联、民政等多部门救助、帮扶职能相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社会救助工作合力。与妇联、乡村振兴局、教育局等9家单位签订《关于建立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检察院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的意见》,搭建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计划共商、措施共举,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深入开展。联合开展“关爱困难妇女,加强司法救助”宣传活动,邀请妇联、残联、工商联、人民监督员等参加司法救助听证会等方式,助推从“单一”司法救助向“多元”社会救助转变,进一步深化司法救助社会效果。

四、延伸检察触角,融合履职全覆盖。检察信访联络员是检察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一个纽带,是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一项便民措施和处理信访问题的渠道,2022年8月,万山区院在各村设立“12309检察服务信箱”,聘请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当地农村人员担任兼职检察信访联络员,拓宽控告申诉检察业务受理渠道,把检察工作摆在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之下,让群众能及时准确地向检察机关反映自己的诉求,从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2022年9月,杨某某向万山区院提出司法救助申请,杨某某居住在偏远乡镇,该院积极发挥检察信访联络员对当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委托检察信访联络员代为核实杨某某为当地低保户及因案致困的相关证据后,依法向救助申请人申请司法救助金。

五、构建数字模型,融合履职全链条。万山区院积极打造司法救助数字检察模型,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支撑,用数字空间打破司法救助时域限制,构建救助关口前移、救助多元化局面,建立内部线索移送、办理、反馈全链条的融合履职机制,着力打破传统“事后救助”壁垒,深化司法救助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中发现,被害人智力残疾,无劳动能力,夫妻二人均为低保户,还有行动不便的75岁的老母亲,三个未成年子女,生活极为困难。经大数据碰撞比对,发现犯罪嫌疑人属建档立卡脱贫户,无赔偿能力。检察长带案下访调查核实后,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对其发放司法救助金1万元。

国家司法救助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充分发挥“救急救困”作用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下一步,万山区院将持续秉承司法为民宗旨,主动担当作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续守护、拨亮万家灯火。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检察院
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